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目前认为,椎间盘的运动学改变是其相关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椎间盘生物力学的改变会引起椎间盘的细胞代谢、营养供应、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协同作用、相互影响,进而造成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由于脊柱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复杂的发病机制,传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和伦理局限性,因此学者们开始使用椎间盘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笔者对椎间盘有限元模型的种类、应用及各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回顾,为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分析、治疗手段的选择、治疗效果的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自1 998~2 0 0 3年应用TSRH钩/棒系统经后路治疗脊柱胸段骨折1 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1 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 7~5 1岁,平均30 5岁。损伤部位:T53例,T74例,T82例,T91例,T1 0 1例。2例合并伤椎上、下位椎体横突骨折,3例存在棘间韧带断裂。1 1例中有6例合并肢体骨折,其中1例合并骨盆骨折。损伤原因:车祸9例,高处坠落伤2例。根据Denis理论骨折分型:前柱损伤1例,前、中柱损伤4例,三柱损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 4d ,平均8 5d。1 1例均术前、术后行正侧位CR片、CT及术前MRI检查,测量脊柱后凸角(Cobb法…  相似文献   
3.
肱骨头粉碎骨折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头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螺钉克氏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及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头四部分骨折患者22例,术后用ConstantFunctionalScore评分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人工肱骨头置换组优于LCP固定组(P<0.05),两者均优于螺钉克氏针内固定组(P<0.01)。结论对于年龄偏年轻,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LCP内固定应考虑为首选;对于严重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关节软骨缺损不易自行愈合,因为软骨组织缺乏血管,此外缺损深度常常不会达到软骨下骨,不能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进行修复[1].未治疗时,该缺损由不能承重的纤维组织修复,最终发展为骨性关节炎.目前,手术或药物治疗骨性关节炎仅限于缓解症状或修复局部缺损,随着组织工程的迅速发展,再生修复软骨缺损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1,2].其中自体软骨移植术已被美国FDA认可,但是使用的软骨细胞存在不足,如活检部位的损伤、增殖后失去软骨化潜能及移植后形成纤维样软骨[2].与其相比,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来源充足、取材容易、易于培养、能够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许多研究已证明人[3-5]、羊[6,7]、兔[8,9]、猪[10]的MSCs能在体内外成功分化为软骨,而且能同时修复软骨和骨缺损,从而与周围正常软骨和软骨下骨结合良好[8,9,11],因此MSCs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1,2,12].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0.91)、步姿(3.92±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特性和调控表达机制及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作一综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01/2004-10文章,检索关键词为“matrixmetalloproteinase,emphysema,atherosclerosis,rheumatoidarthrit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文献。纳入条件:①随机对照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排除条件: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③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关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其中15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随机实验、Meta分析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方面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进行分析。4个双盲实验(265例患者)用来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12表达量增高。结论:虽然基质金属蛋白酶1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破坏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阻断单个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如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12有可能可以阻断关节破坏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特性和调控表达机制及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作一综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的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01/2004-10章,检索关键词为“matrixmetalloproteinase,emphysema,atherosclerosis,rheumatoid arthritis”,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献。纳入条件:①随机对照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排除条件:①综述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③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关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其中15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随机实验、Meta分析和综述献。资料综合: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方面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进行分析。4个双盲实验(265例患)用来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的滑膜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12表达量增高。结论:虽然基质金属蛋白酶1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破坏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阻断单个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如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12有可能可以阻断关节破坏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1]。原发性损伤不可逆,继发性损伤是有可能减轻或预防的,且多数脊髓组织细胞损害并非直接由原发性机械损伤造成,而是由继发性损伤导致。因此减轻继发性损伤成为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止痛药物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用药组在术中采用布比卡因结合吗啡混合液行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对照组不接受药物注射.患者术后36 h内接受自控式标准化镇痛,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数字化疼痛评分(NRS).结果 用药组患者术后24 h内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镇痛要求显著降低.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止痛药物术后镇痛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